日期:2025-06-24 10:59:57来源:www.51kubo.com
芒种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。这个独特的节气名取自"有芒之谷可稼种",蕴含着我国农耕文明最深邃的智慧——既是对丰收的礼赞,也是对播种的期许。当太阳到达黄经75°时(通常在公历6月5日至7日之间),大地便迎来了这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。
芒种"一词最早见于《周礼·地官》:"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"东汉郑玄注解道:"泽草之所生,其地可种芒种,芒种,稻麦也。"这个名字本身就揭示了这一节气的双重使命:
"芒":指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收获。北方地区冬小麦陆续成熟,金黄的麦浪在风中摇曳,等待农人收割。正如白居易在《观刈麦》中描绘的:"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""种":则代表谷黍类作物的播种。南方地区正值插秧季节,陆游的诗句"时雨及芒种,四野皆插秧"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农田的繁忙景象。
元代吴澄在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解释:"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"这意味着到了五月,大麦、小麦等有芒的谷类作物已经成熟,农民们需抓紧时间抢收;晚谷、黍、稷等夏播作物也正值播种最忙的季节。"芒种"也被形象地称为"忙种"。
农事紧迫性在民间谚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:"芒种不种,再种无用","芒种忙、忙着种"。这是因为芒种时节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——气温显著升高,雨量充沛,非常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的种植。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,种植成活率会逐渐降低。
芒种不仅是农忙时节,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,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:
1、送花神:与自然的诗意告别
芒种日举行的祭祀花神仪式,源自古代"花朝节"迎花神的传统。当百花开始凋零,人们以丝绸系花枝或粘贴花瓣等方式,饯送花神归位,表达感激并期盼来年重逢。《红楼梦》中有对此习俗的生动描写:"那些女孩子们,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,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,都用彩线系了...
2、安苗:皖南的丰收祈愿
皖南地区的安苗习俗始于明初,当水稻种植完毕后,人们用新麦面捏成五谷六畜、瓜果蔬菜等形状,染上蔬菜汁颜色,作为供品祭祀,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。这一活动不仅是对丰收的期盼,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。
3、煮梅:仲夏的酸甜滋味
南方地区五六月梅子成熟,但因新鲜梅子酸涩难入口,便有了煮梅的习俗。南京溧水区百姓习惯于芒种节气泡青梅酒。青梅富含有机酸和矿物质,具有消除疲劳、调节酸碱平衡等功效。这一习俗可追溯至三国时期"青梅煮酒论英雄"的典故。
4、打泥巴仗:侗族的欢愉劳作
贵州东南部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举办打泥巴仗节。新婚夫妇在插秧时互扔泥巴,活动结束后身上泥巴最多的人被视为最受欢迎。这一习俗让繁忙的农事增添了乐趣,也增进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。
古人将芒种的十五天分为三候,生动记录了这一时期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:
1. 一候螳螂生:深秋产的螳螂卵因气温升高而破壳,小螳螂开始出生。
2. 二候鵙始鸣:伯劳鸟(鵙)感阴而鸣,出现在枝头。
3. 三候反舌无声:能够模仿其他鸟鸣的反舌鸟因感应阴气而停止鸣叫。
元稹在《咏廿四气诗·芒种五月节》中写道:"芒种看今日,螳螂应节生。彤云高下影,鴳鸟往来声。"正是对这一时期物候现象的诗歌写照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芒种节气提醒我们放慢脚步,感受大地脉搏,领悟"种什么因,得什么果"的生命真谛。当我们看着金黄的麦浪与翠绿的秧苗,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土地之歌——那是对勤劳的赞美,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的礼赞。
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权或涉及违法,请联系我们删除,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51kubo.com/minsu/1750733997.html
Copyright 2012-2022 www.51kubo.com 【酷博网】 版权所有 | 鄂ICP备15013748号-14
声明: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52920268@qq.com